開工第二周,趨勢類稿件紛紛提到售電公司2019在現貨環境下的二級分化,今晨名為“一場“惡戰”正等著售電公司”的文章發出1小時后,閱讀量接近3000,朋友圈不少轉發。文章亮出專家觀點“ 一旦現貨市場打開,認真準備現貨的,應該是擁有發電背景的售電公司”,獨立的售電公司不需要準備現貨,因為很快會退出批發市場,退出二級零售市場中,給一級市場上的售電公司當代理。” 2016年3月售電公司入場廣東電力市場之后,僅僅十多人的售電團隊就能做到月入1000多萬,到了2018年,全國部分售電公司的收入如過山車般地連工資都發不出來了。 現貨市場真的完全沒有獨立售電公司什么事?并不盡然。 我們在培訓的現場也看到不少帶著上億用戶電量進場的獨立售電公司、充電樁企業,派出了算法精英來深度理解現貨規則和應對策略?;貞浧瓞F場的獨立售電公司學員,許多擔憂,“我是不是應該提早放棄?現貨市場里是否也會出現近兩年現行市場被有電源資源的公司‘打壓’ 的現狀?” 而兩次培訓,均有一處劃重點: 進入現貨市場以后,獨立和非獨立的售電公司在地位上應該更加平等了——現貨是金融產品,電廠的發電側和售電側在現貨市場中是零和的關系。也就是說,這兩者必須分別去市場上"play" 才有雙贏的可能,否則只能是一輸一贏的結果,兩方想要延續現行市場中的“自己人”套路,那恐怕等同于“一損”——其中一方放棄更賺錢的機會,那么以考核誰的KPI為準? 既然發電側售電公司不得不努力備戰現貨,那么獨立售電公司應當更加清楚所簽約用戶的用電特征,來規劃自己的定位選擇: 1. 我帶著用戶電量去現貨市場放手一博 2. 我踏實為用戶提供增值服務 3. 歷經2019年,來做更準確的定位 跳過2019,且看2020年,根據中央精神,2020年70%的全社會用電量預計進入市場,約達5萬億。而2017年的數據是30%。清能互聯總經理汪洋在剛結束的培訓中強調“ 市場的核心目的,是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把蛋糕做大。” 而2020年這5萬億的市場電量,勢必傾向于不斷創造低成本的企業,而2019注定會成為獨立售電公司“重新定位”的一年,但不完全等同于2選1。 |